2019年3月9日-10日,继首次“低剂量CT肺癌筛查培训班”后,集团培训中心再一次携手GE医疗MR团队在抚州一脉阳光影像中心联合举办了“GE磁共振3D ASL成像技术临床应用培训班”。
来自全国的16个一脉阳光影像中心40余名医技人员参加此次历时一天半的培训。本次培训特邀GE医疗MRI事业部高级产品经理、资深培训讲师张英魁博士,以及登封市中医院影像中心李琳琳主任及其团队医技人员,为大家详细解读GE 3D ASL成像技术原理和其在相关临床常见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体现,以此帮助一脉阳光各影像中心医技人员更加深入地了解GE 3D ASL技术,并为以后开展相关工作夯实基础。值得一提的是,本次的培训讲师李琳琳主任及其团队在登封市开展3D ASL技术多年,服务于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,在3D ASL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。实践反哺理论,能更直观深入地剖析3D ASL技术。
众所周知,磁共振成像技术一直处于医学影像成像技术链的顶端,自上世纪80年代正式服务于临床以来,技术不断革新,目前丰富的成像序列衍生出的成像技术,越来越精准地服务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评估。此次培训专题中的3D ASL成像技术也是在近几年来日趋成熟和常规化的核磁检查技术。在“脑血管灌注障碍性疾病的精确诊断和临床干预后评估”、“肿瘤疾病的微循环信息的反馈“中具有非常高的临床诊断价值。
但正如前面所述,核磁成像技术处医学影像成像技术链的顶端,成像原理复杂、相关调节参数繁多,使得像3D ASL这样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成像技术在大部分影像中心无法落地,也就无法服务于临床的相关疾病。故此,我们首先邀请了张英魁博士对GE 3D ASL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解读。在实际临床检查中,3D ASL的参数设置如”脉冲标记模式“、“标记后延迟时间(PLD)”、“信号采集读取方式(FSE&EPI)”在潜移默化间都与图像的质量与真实的表象息息相关,唯有深入理解参数设置的意义所在,才能在日后的临床操作中灵活应用。
虽然以红、黄、绿、蓝为主色调的伪彩图像会让影像专业外的大多数人啧啧称奇,但在真正影像人的世界里却已习以为常。注入造影剂的CT灌注成像、磁共振灌注成像(PWI)、甚至可以称得上“美轮美奂”弥散张量(DTI)成像,对于影像人来说只是用另外一种方式诠释疾病征象,以供更好的解读、评估疾病。
登封市中医院影像中心的李琳琳主任分享了出自她们医院较典型的3D ASL病例,带领学员们一起学习3D ASL伪彩图像向我们传递的精确病变信息。在她的病例分享中,3D ASL技术贯穿于疾病的诊疗始终,无论是突发性的脑卒中疾病、伏险多年的烟雾病、TIA,还是常见的胶质瘤等,均在首诊期提供了非常精确的血流灌注信息。结合其他成像序列,如:MRA、增强扫描、DWI成像等,能够为临床提供非常有价值的诊断信息,引导临床制定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案。在临床干预后,也能对临床的干预效果进行很好的评估。
接下来的议程中,张英魁博士又向学员们阐述了3D ASL技术在胶质瘤中的应用。同时在3D ASL质控简介的课题中,张博士从核磁培训的角度出发,强调“优质图像对于临床诊断的重要性,提出“3D ASL精确诊断价值的得以体现,要有优质图像做保障”的理念;在互动交流环节,李主任向大家提供了病史完善的相关病例,辅以相关影像图片,依赖于病史及图像表现,大家从个人角度出发,各抒己见,进行探讨。最终,由张博士进行点评及总结。关于如何在前期开展临床应用推广工作,李主任结合自身经验,阐明前期要向临床凸显3D ASL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,然后慢慢渗透,让临床接受这项技术,到最终能够认同、依赖3D ASL提供的精确参考信息。如此,可以实现影像引领临床的愿景。
随后,来自登封中医院的刘凯技师向大家系统地展示了3D ASL序列的扫描流程及图像融合处理流程;张英魁博士将培训议题回归到如何进行核磁的参数调整,向学员们讲述了,磁共振界面上复杂参数之间彼此依存的关系。对于一些常见的参数如:TR、TE、TI、ETL、相位编码、频率编码等。这些参数会直接或间接的对于成像的速度、分辨率、信噪比、信号特征等产生影响。
课程结束后,培训中心对大家进行了应试考核,并由张英魁博士和李琳琳主任为各位参会学员颁发“培训结业证书“。
磁共振的学习,路漫漫其修远兮!我们知道,短短一天半的专题培训不能够帮助大家完全理解、掌握3D ASL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。但是希望我们的培训课程如抛砖引玉一般,激发起各位同仁的学习热情,正如张英魁博士所言:”将你的兴趣和你的热情投身于磁共振知识的学习中去,你才会感受到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美妙之处!祝愿各位同仁在磁共振的学习中“千里望山不怕远,日进一步亦欣然”!